來源:泰州市中醫院 作者:編輯 時間:2022-05-26 09:02:05
運用宋代丘經歷女膝和委中針刺治療下頜骨骨髓炎1例,現總結整理如下。
患者男,2004年10月1日出生,主因“右頜面部反復腫脹疼痛一年余”至泰州市中醫醫院名醫堂就診。2020年7月無明顯誘因出現右側頜面部腫脹疼痛,咬合困難,至上海某三甲醫院就診,診斷為下頜骨骨髓炎。拔出右側智齒,癥狀無好轉,8月份復診行下頜切開,下頜骨骨面刮除術,同時給予抗炎等藥物治療,腫脹及疼痛較前減輕,9月份再次發作,抗炎治療無效。2021年8月至北京某三甲醫院就診,全身骨顯像核掃描報告:下頜骨右側血運豐富,代謝旺盛,符合骨髓炎表現。病理會診上海醫院報告:少許網狀增生的骨小梁,以編制骨為主,間質少許炎癥細胞浸潤,局部見活躍成骨表現,符合慢性輕度骨髓炎。診斷為:右下頜骨彌漫性硬化性骨髓炎,給與帕米膦酸二鈉靜滴治療三天?;颊哂邢骂M骨腫脹消失,右下頜處疼痛及咬合困難緩解。三個月后患者上述不適癥狀再次出現,未予特殊治療。
2021年1月21日患者至我院名醫堂就診,右頜面部腫脹,咬合困難,可見右頜面部下頜骨部位有隆起(3 x 8cm),壓痛(+),無紅腫,雙扁桃體III度腫大,咽紅,舌體淡胖,脈弦滑。診斷下頜骨骨髓炎。給予針刺毫針直刺女膝、委中、頰車、斜刺合谷,每日1次,每次留針30分鐘,持續7日。(針刺手法)
1月28日再診,患者右下頜疼痛較前緩解,右下頜骨骨面仍腫脹,壓痛。舌質淡胖,脈沉弦滑。血常規:血小板計數491 * 109/L,血小板壓積42%(16-33%)單核細胞計數0.66(0.10-0.60)*109/L,單核細胞比例11%(3-10%),血沉30mm/H,超敏C反應蛋白10.13mg/L(0-3mg/L),血尿酸495(142-416μmol/l。再診給予陽和湯煎服:制附子6g(先下)、白附子10g、白芥子10g、川芎10g、熟地10g、鹿角霜15g、生麻黃5g、路路通10g、防風10g、全蝎6g,煎服,1日兩次,持續14日。針灸:毫針直刺女膝、委中、下關、斜刺合谷、中渚、三陽絡,每日1次,留針30分鐘,持續7日。(寫清針刺手法)
2月11日三診時患者右下頜隱隱疼痛,咬合時疼痛加劇。給予針刺下關、頰車、委中、女膝,每日1次,持續7日。制附子6g(先下)、白附子10g、白芥子10g、川芎10g、熟地10g、鹿角霜15g、生麻黃5g、路路通10g、防風10g、全蝎6g,煎服,1日兩次,持續14日。針灸:毫針直刺女膝、委中、下關、斜刺合谷、中渚、三陽絡,每日1次,留針30分鐘,持續7日。
2022年3月7日四診時患者右下頜疼痛消失,右下頜骨處隆起消失唇干,時有皸裂,舌質淡胖苔薄白邊有齒痕,脈滑以關為著,無納差,二便調。熟地黃15g、生麻黃5g、白芥子10g、鹿角霜10g、制附子6g(先)、穿山龍15g、羌活10g、防風10g、路路通10g、伸筋草15g、炒白術15g、全蝎6g。毫針直刺女膝、委中、頰車、萬應、毫針斜刺合谷、支溝,每日1次,每次留針30分鐘,持續14日。(針刺手法)
按:頜骨骨髓炎是口腔頜面外科一種常見疾病,在世界范圍內的發病率約為 3~4/10 萬。臨床上常見頜骨骨髓炎為化膿性頜骨骨髓炎、放射性頜骨骨髓炎及雙膦酸鹽相關性頜骨骨髓炎。治療抗感染、高壓氧及手術治療,也有中醫藥內服和外敷。本病屬中醫“骨髓炎”范疇,骨髓炎早在《黃帝內經》中已經有了病名和病因記載,至隋代《諸病源候論》稱之為“附骨癰”。也稱骨槽風,又名穿腮毒,病在骨之牙槽,以牙槽骨腐潰或有死骨可見也?!夺t宗金鑒》云:“起于耳前,連及腮頰,筋骨隱痛,日久腐潰,腮之里外筋骨,仍然漫腫硬痛,牙關拘急,皆由邪風深襲筋骨故也。”其病機:《證治準繩》云:本病的病機一般認為系濕熱、血瘀,膿腐侵襲營血,導致氣滯血瘀、損筋敗骨。膿為氣血所化生,久治失治,則氣血傷耗。
據明代江瓘《名醫類案》記載,宋朝劉漢卿郎中患牙槽風,久之頷穿,膿血淋漓,醫皆不效。妙醫邱經歷為漢卿針委中、女膝穴,當晚膿血即止,經治旬日而愈。此法屢治屢驗,張師道亦患此疾,用此法針之亦愈。牙槽風為牙周化膿性感染?;颊吣撗芾觳恢?乃熱毒熾盛入血所致。委中又名“血郄”,善清血分之熱,解毒蠲邪;女膝為奇穴,位于足后跟正中赤白肉際處,為治療齒槽炎、齒槽膿瘍的經驗穴。此病例患者針刺后即覺牙痛減輕,針灸治療牙痛也有相關報道。對此病西醫推薦非甾體類抗炎止痛藥治療,長期服用亦有副作用。中國傳統醫學認為,本病為經絡阻塞,氣血壅滯,邪毒乘虛入里,流注筋骨,結聚骨槽,熱盛肉腐成膿所致。而病久腎虛,寒濕之邪侵襲,阻于筋骨之間,氣滯血瘀,肌膜得不到營養,故見膿液清稀,潰口經久不愈。《內經》云:“陽之動始于溫”。氣血得溫則行,得寒則凝。治當溫陽補血,散寒通滯。以陽和湯化裁,陽和湯原出《外科證治全生集》本為“陰疽”所立,被后世譽為外科第一方。方中重用熟地溫補營血,填精益髓;鹿角霜溫腎陽,入足少陰腎經,兩者合用,溫陽補血,共為君藥。制附子、白芥子、麻黃,溫陽散寒,通血脈,達皮里膜外為臣藥,佐以川芎,防風,全蝎,路路通,白附子辛溫祛風散寒通絡止痛。一至三診癥狀逐漸得以緩解,但仍有復發之虞,故加炒白術、穿山龍,健脾益氣,宗“四季脾旺不受邪”之旨。杜內生寒濕之源。痛已除故去川芎,加羌活,伸筋草,取“風可勝濕”之義。因病位在上,強化引經載藥上行之力。本例的治療體會是傳承經驗在于臨證運用總結,只有深入挖掘才能傳承精華。推薦在針灸的基礎上輔助中藥治療。